1、年,奈史密斯制定了 13 条比赛规则,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,不准有粗野动作,不准用拳击球,否则即判犯规连续 3 次犯规判负 1 分;比赛时间规定为上、下半时,各 15 分钟;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。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 10 人、 9 人、 7 人, 1893 年定为每队上场 5 人。
2、选择良好的投篮时机、果断出手。良好的投篮时机,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键,一次好的得分机会是靠个人和全队配合来创造的,要善于捕捉投篮的时机。
3、篮球规则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场地和器材的改进。随着比赛规模的扩大和观众数量的增加,比赛场地逐渐规范化,并设置了明确的界线和区域。同时,篮球器材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,例如篮筐的高度和直径逐渐统一,篮球的大小和材质也进行了规定。这些改进使得比赛更加规范和公平,也提高了球员的技术水平和比赛观赏性。
4、规则从最初的13条发展到现在的58条,篮球技、战术从原来的简单、低级发展到现在的高级水平,都是它们许多年来相互制约、相互促进的结果。如:运球技术从最初的以肘关节为轴发展到现在的以肩关节为轴,正是因为规则对发展中的技术不断肯定的结果。
5、篮球规则的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旨在提高比赛的公平性、观赏性和竞技性。自1891年篮球运动诞生以来,规则经过多次修改和调整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比赛环境和球员技术。早期篮球规则相对简单,主要围绕基本的进攻和防守原则展开。
6、篮球规则里规定,接球后只能有一次运球,一停球就不能再运,否则就是两次运球。但科比·布莱恩特却有一招切入招式——投石问路,它的过程是运球——假跳投——再运球,其实质就是换手运球。 步骤一:右脚抬起,运球朝对手的左肩方向前跳,有点儿佯右切的味道。
基本资料,运动环境,运动开支等能够描述被调查人对于篮球运动的认知及态度。基本资料,例如性别,常住地等。软件资料,例如对于运动装备的购买态度,购买哪些品牌等。硬件资料,例如常住地附近篮球场数量,场馆位置,去的次数,时间等。
选择篮球模块进行分层次教学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,是因为篮球运动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,篮球运动的教学内容丰富,易取材,它既是身体素质的练习又有技术动作的教学,既有个人能力的培养又有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,在学生中具有丰富的活动群体,可以作为分层次教学的典范,同时也为其它模块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。
中学体育教师4名,及各区负责中学体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干部4名2研究方法:1问卷调查:在412名学生,体育教师间开展问卷调查,获得基本质料。 2访问调查:走访部分常州市各分区教育部门分管中学体育工作的专职干部,领导和学校篮球工作者。
篮球主要名词术语简释 (1)扣篮:运动员用单手或双手持球,跳起在空中自上而下直接将球扣进篮圈。 (2)补篮:投篮不中时,运动员跳起在空中将球补进篮内。 (3)卡位:进攻人运用脚步动作把防守者挡在自己身后,这种步法叫卡位。 (4)领接球:顺传球飞行方向移动,顺势接球。
研究的基本过程:通过问卷调查、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进行对本课题的研究。1研究获得的结论:中学生兴趣广泛,喜欢的运动也形形色色。不过,一些运动是大家所普遍喜欢的。比如,羽毛秋,乒乓球,篮球等是大家普遍接受的。